摘要: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缝的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而难以解决的工程问题,本文对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缝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分析,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预防和处理措施。
关键词:混凝土缝质量控制措施
1.前言随着我国城乡建设的迅速发展,各类建筑物如雨后春笋般打造出来。因使用功能的需要,大跨度、大体积在高层建筑和多层建筑中日趋增多,混凝土工程亦趋于巨大化。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或设备、人力的限制,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则应留施工缝。
2.施工缝留置位置技术要求施工缝的留置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前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确定。由于该处新旧混凝土的结合力较差,是结构的薄弱环节,因此施工缝宜留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具体留置位置如下:(1)柱,宜留置在基础的顶面,梁或吊车梁牛腿的下面,吊车梁的上面,无梁楼板柱帽的下面;(2)与板连成整体的大截面梁,留置在板底面以下20mm~30mm 处;(3)单向板留置在平行于板的短边的任何位置;(4)有主次梁的楼板宜顺着次梁方,向浇筑,施工缝应留置在次梁跨度的中间1/3 范围内;(5)墙,留置在门洞口过梁跨中1/3 范围内,也可在纵横墙的交接处;(6)双向受力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拱、薄壳及其他结构复杂的工程,施工缝的位置应按设计要求留置。
3.施工缝的危害性同一次现浇结构体比较,施工缝对结构的整体性带来一定的危害。这是由于第一次表面已终凝,第二次浇筑时的界面上存在冷缝,新旧界面粘结力受削弱,降低了结构的承载能力。(1)柱、墙水平施工缝处理不当的危害柱、墙底面和顶部的水平施工缝表面上,容易积存垃圾、杂物、泥砂等,再加上该处钢筋密集,如果模板上留置的清扫口位置不当,或甚至未留置清扫口,则二次浇筑前施工缝表面的脏物和冲洗水无出处,使缝处本应结合密实处形成夹渣分层,成了更薄弱处。对于柱、墙根或顶部施工缝的处理,施工技术及质检人员应特别认真检查。由于一次浇筑高度(深度)一般为一个层高或更高,底部添料、振捣很关键;在顶部会发生泛浆现象,这是由于粗骨料自重大下沉,而使水泥浆上浮。这种泛浆由于上层缺乏粗骨料而降低强度,造成薄弱部位,施工中应预防这种现象的出现,振捣时间不宜长,适度为宜。(2)梁、板垂直施工处理不当的危害按现行施工规范的要求,梁、板施工的留置部位,应以跨中1/3 范围为宜。因从力学的角度分析斜截面的剪应力比垂直面要大,因此施工缝应垂直留置。对于较大的梁因配筋较多,堵头插板固定难度较大,支护不严,往往施工缝形成近似台阶的斜缝,伸出的不规则部分成为薄弱处。突出的部分多为振捣时推进的砂浆松散,缺乏粗骨料,强度低;当二次再浇筑时,新入模的混凝土自重和冲击力可能会使强度较低的突出部分悬空、局部压碎或裂缝,形成隐形内伤。在梁、板的施工缝处很容易发现外部延伸出来的裂缝,这种现象较多存在。(3)施工缝位置不当的危害第2 页 共2 页在多年的施工中已形成将梁、板施工位置预留在跨中1/3 的范围内,这是考虑到这个位置的剪力最小,利于施工诸多因素而确定的。如何理解跨中拉力最大,尤其对简支梁而言,其跨中混凝土的质量也是很重要的。假设在简支梁中存在一道贯穿的裂缝,将严重危害梁的正常使用。
4.改进施工缝处的质量措施按照规范的要求和大量的工程实践的效果比较,提出几点具体措施:(1)立缝表面凿毛法混凝土初凝后,在允许拆模时轻轻将缝面的挡板拆除,用砍斧或钢钎将表面凿毛,此时混凝土强度很低,凿深20mm~30mm 较容易。待二次浇筑混凝土时,先浇筑的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1.2N/mm2 时方可继续浇筑,提前用压力水将缝面冲洗干净,边洗边刷素水泥浆一道,以增强咬合力。(2)增加粗骨料法梁、板体积较大造成留置缝厚大,表面的浮浆层、泌水层也相应厚,施工缝的处理难度较大;若采取刮除表面浮浆或二次振捣不佳,可采用添加粗骨料的方法,将积极配合理干净的碎石撒入浮浆内,重新振捣防止石子集中。这样会使缝处浇筑混凝土在体积较大时粗细骨料均匀,水泥浆不会流失且强度不会降低,亦能提高新旧界面粘结力和咬合力。(3)清除浮浆法当混凝土体量较小,简单的方法是用铁抹子将表面的浮浆层刮去一层,深度小于25mm,并挖压出条纹状,可以提高水平施工缝和粘接质量,对新旧混凝土的结合有利。
5.结语混凝土施工缝的留置受荷载、结构形式、受力特点、施工方法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不同。留置施工应严格按规定进行,认真对待。留置不当或处理不好,会影响工程质量,甚至会危及结构安全,对某些结构的施工缝应经设计人员认可。